核心提示:网络世界并非法外之地。要强化法律适用,加大惩罚力度,提高违法成本,对于网络暴力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违法行为,必须追查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,坚决遏制“按键伤人”,保护公民合法权益。
作者|潘铎印
责编|李 旭
近年来,网络暴力案例频频引发社会关注,“按键伤人”现象让人防不胜防。在不久前的全国两会上,多位代表委员就网络暴力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。(3月10日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)
如何治理网络暴力是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命题。当水军操控谣言以虚假民意误导网络舆论,当语言暴力的声浪反复冲击着人们的精神家园,当轻敲键盘即可造成一场毁灭他人人生的“社会性死亡”,互联网生态受到威胁,人们开始越发重视网络暴力问题,并积极寻求治理之策。
互联网时代,我们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需要更加清晰可见、具体有形。一个人的声音可以被更多人听到,这本是技术之幸,但任由主观意见信马由缰,就可能成为网络之殇。在近一段时间全网关注的几起热点事件中,当事人都遭到了网络暴力,特别是部分新冠肺炎感染者被“人肉”后遭到无端谩骂和指责,无疑使他们的生活受到巨大冲击。当今社会,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,受害者无法躲避网暴,又因为网络的连续性公开性,使得网暴的伤害无休止且加倍放大,令受害者痛苦不堪,难以承受。
对网络暴力坚决“零容忍”。频繁发生的网络辱骂、有害信息传播、恶意“人肉搜索”等网络暴力事件,已给互联网有序发展带来极大冲击。治理网络暴力具有积极且迫切的现实意义,任何人都要依法上网、文明上网、安全上网,不依法上网,就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。相关部门要加强执法,对利用信息网络辱骂他人的行为要“零容忍”,对侵犯个人信息、煽动网络暴力侮辱诽谤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,坚决从严追诉网络诽谤、侮辱、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、侵犯公民权利的犯罪行为,通过法律亮剑整治网暴、谣言,用法治手段筑起网络暴力的防火墙。网络平台要压实主体责任,强化技术手段,完善工作机制,加强信息发布审核,保障亿万网民的精神安全。各类媒体特别是自媒体,要加强自律,守住法律和道德两条底线。
网络世界并非法外之地。治理网络暴力,必须坚持科学立法。近年来,国家相继出台了网络安全法、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》、《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》、《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》等法律法规,为依法治网提供了法律遵循。国家层面可以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,明确网络暴力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、治安处罚及刑事责任,给失控的网络暴力套上法律缰绳。强化法律适用,加大惩罚力度,提高违法成本,对于网络暴力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违法行为,必须追查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,坚决遏制“按键伤人”,保护公民合法权益。
网络有道义,言论有边界,只有守住指尖上的文明,才能守住网络表达的底线。依法遏制网络暴力,不只是维护网络安全、保障公共利益的需要,也是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。在有关部门严抓监管、网络平台压实责任、新闻媒体开展曝光、广大网民提高素养的基础上,网络暴力一定可以在法律面前止步,网络空间将更加风清气正。
·END·